首页 | 中省精神 | 政策法规 | 工作简报 | 组织机构 | 资料下载 | 科大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科大行动>>结对帮扶>>正文
 

【双百工程】​国际在线报道我校扶贫工作
2018-10-31 19:02  

近日,中省主流媒体到我校铜川市印台区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我校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进行了深入报道,广泛宣传我校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国际在线网对我校扶贫工作报道全文如下: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薇):近年来陕西省高教系统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智力优势、资源优势,全身心投入产业扶贫中,精心策划、精准培训、精细管理,构建政府、高校、群众“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生态体系,实现了经济益效与社会效益“双丰收”。2018年5月9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扶贫办下发《陕西省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各校积极响应,结合学校及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开展扶贫培训工作。

  

  陕西科技大学帮扶建成了梦园散养鸡合作社

陕西科技大学深入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和陕西省教育厅的扶贫工作部署,以“两联一包”定点扶贫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村为重点,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以增收为核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陕西科技大学主要领导先后8次、分管领导10余次深入印台区推动脱贫工作,选派4批8名处、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员,累计筹措各类项目资金近1300余万元,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精心谋划 实现贫困村发展与区域发展充分对接

扶贫要精准,首先是规划要科学。陕西科技大学组织专家教授百余人次,深入印台区,深入王石凹村及每一户,实地调研,找准资源优势,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产业发展工程和党建工程为核心内容的《王石凹村三年整体脱贫和发展规划》。

产业规划中,把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放在区域整体发展中去谋划,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来布局,立足“药王故里、养生铜川”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明确发展以中药材种植、特色生态养殖为特色的脱贫主导产业,引导村庄主动融入铜川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引导王石凹村发挥贫困村特色资源优势,让贫困村搭上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快车。在基础设施规划上,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既规划产业和硬件设施,也对党的建设,文明乡风建设进行谋划,努力引导王石凹村整体协调发展。

帮群众出主意,不代替群众作决策。找准群众意愿、发展条件与市场前景的最佳结合点,在充分掌握自然条件、群众作务传统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把花椒、连翘等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先进引领,基地示范,先后建立占地50亩的王石凹村中药材栽植基地、占地20亩的花椒种植示范园,带动发展花椒260余亩、连翘500亩、国槐等苗圃115亩。让贫困群众从原来以玉米、小麦为主的传统种植转向以中草药、干杂果等为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发挥土地面积大、草木丰茂等优势,引导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根据山峁梁多地貌特征,积极盘活煤矿采空区撂荒地,大力发展农光互补产业,流转土地600余亩,群众年均增收20余万元。通过壮大特色扶贫产业,贫困群众真正有了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陕西科技大学帮扶贫困户建成羊场

陕西科技大学探索形成“合作社+理事会+农户+学校”的合作社经营模式,由理事会负责运营、农户全程参与、学校全面扶持,通过村民入股分红、参与劳动、捆绑发展等方式,将贫困群众像“编辫子”一样组织到产业链中。特别是结合村子坡多林多的实际情况,把分散经营的散养鸡与合作社发展统筹起来,建成了梦园散养鸡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5户,户均分红达到了800元以上,24户83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对接

“双百工程”结对帮扶启动后,陕西科技大学总结高校定点帮扶规律,立足印台区情实际,提出了“果乡瓷都、魅力印台、科大参与、共创未来”的帮扶思路,把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全面嫁接到地方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2018年以来,陕西科技大学驻村帮扶干部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王石凹村进一步开展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主的产业帮扶工作。

陕西科技大学既要聚焦脱贫攻坚急需,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基础,多方争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500万元,修建硬化水泥路8.25公里,新建排水沟5500余米,铺设饮用水管道1300米,不仅将村庄接入了主干公路,而且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通电、通自来水。

经过三年发展,群众普遍认为“村里两三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曾经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都市游客时常驻足的美丽乡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