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省精神 | 政策法规 | 工作简报 | 组织机构 | 资料下载 | 科大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科大行动>>结对帮扶>>正文
 

【双百工程】搜狐网、西部网报道我校扶贫工作
2018-11-02 19:12  

近日,中省主流媒体到我校铜川市印台区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我校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进行了深入报道,广泛宣传我校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78A70


全文报道如下:

近年来陕西省高教系统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全身心投入产业扶贫中,精心策划、精准培训、精细管理,构建政府、高校、群众“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生态体系,实现了经济益效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017年5月9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扶贫办下发《陕西省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各校积极响应,结合学校及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开展扶贫培训工作。近日,中省主流媒体先后对陕西8所高校及其扶贫点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陕西省高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陕西科技大学深入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扶贫工作部署,以“两联一包”定点扶贫王石凹村为重点,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以增收为核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主要领导先后8次、分管领导10余次深入印台区推动脱贫工作,选派4批8名处、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员,累计筹措各类项目资金近1300余万元,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陕西科技大学驻村干部姜兴健做展板讲解。


精心谋划,规划引领,实现贫困村发展与区域发展充分对接

扶贫要精准,首先是规划要科学。陕科大组织专家教授百余人次,深入印台区,深入王石凹村及每一户,实地调研,找准资源优势,找准资源优势,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产业发展工程和党建工程为核心内容的《王石凹村三年整体脱贫和发展规划》。

产业规划中,把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放在区域整体发展中去谋划,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来布局,立足“药王故里、养生铜川”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明确发展以中药材种植、特色生态养殖为特色的脱贫主导产业,引导村庄主动融入铜川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引导王石凹村发挥贫困村特色资源优势,让贫困村搭上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快车。在基础设施规划上,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既规划产业和硬件设施,也对党的建设,文明乡风建设进行谋划,努力引导王石凹村整体协调发展。

发挥优势,壮大特色,实现扶贫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充分对接

帮群众出主意,不代替群众作决策。找准群众意愿、发展条件与市场前景的最佳结合点,在充分掌握自然条件、群众作务传统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花椒、连翘等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先进引领,基地示范,先后建立占地50亩的王石凹村中药材栽植基地、占地20亩的花椒种植示范园,带动发展花椒260余亩、连翘500亩、国槐等苗圃115亩,让贫困群众从原来以玉米、小麦为主的传统种植转向以中草药、干杂果等为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发挥土地面积大、草木丰茂等优势,引导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根据山峁梁多地貌特征,积极盘活煤矿采空区撂荒地,大力发展农光互补产业,流转土地600余亩,群众年均增收20余万元。通过壮大特色扶贫产业,贫困群众真正有了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培育龙头,创新机制,实现分散经营与规模发展的充分对接

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让群众分享到产业链的收益,陕科大把发展合作组织与培育扶贫产业同规划、同推进,着力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采用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兜底包销等方式,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种养殖大户4户,学校先后投入11万元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聘请专家提供种养殖技术支持150人次,并设立校园农副产品帮扶销售点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探索形成了“合作社+理事会+农户+学校”的合作社经营模式,由理事会负责运营、农户全程参与、学校全面扶持,通过村民入股分红、参与劳动、捆绑发展等方式,将贫困群众像编辫子一样组织到产业链中。特别是结合村子坡多林多的实际情况,把分散经营的散养鸡与合作社发展统筹起来,建成了梦园散养鸡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5户,户均分红达到了800元以上,24户83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高点定位,务实推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对接

建设基础设施,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为群众长远发展着想,为此陕科大既要聚焦脱贫攻坚急需,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基础,着力解决资金难题,学校加大力度投,向上争取投,整合资金投,多方争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500万元,修建硬化水泥路8.25公里,新建排水沟5500余米,铺设饮用水管道1300米,不仅将村庄接入了主干公路,而且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通电、通自来水。大力实施村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修建花墙500米,绿化硬化面积2000平方米,绘制了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倡导文明新风的45幅文化墙800平方米;出资12万元安装路灯49盏,村民告别了漆黑的回家路;植树绿化2500株。经过三年发展,群众普遍认为“村里两三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曾经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都市游客时常驻足的美丽乡村。

聚集合力,扶智扶志,实现合力苦帮与群众大干的充分对接

统一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与印台区委共同建立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动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基地自建成以来,学校及印台区相关单位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来村开展党员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坚持群众主体,把扶智扶志始终贯穿在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动员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先后组织专家教授开展连翘种植,肉羊肉牛养殖,扎染、堆肥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扶贫培训6期,组织群众赴富平等地考察学习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管理,累计培训农民500余人次,贫困群众在培训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技术技能,而且增强了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自发众筹资金发展食用葱种植、加入农业合作社、抢种时令经济作物等在群众中蔚然成风,脱贫致富的热潮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给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活力。

把握规律,找准切入,实现高校智力优势与区域脱贫充分对接

“双百工程”结对帮扶启动后,陕科大总结高校定点帮扶规律,立足印台区情实际,提出了“果乡瓷都、魅力印台、科大参与、共创未来”的帮扶思路,重点实施智力、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民生、志愿“八大帮扶工程”,把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全面嫁接到地方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围绕当好“智囊团”,先后编制了印台区脱贫规划及金锁西片、铜罕沿线片区脱贫攻坚规划,并在地方特色中药材种植、矿区生态修复、古镇民居保护等方面积极献智献力;围绕发挥科研教学优势,先后为当地企业开发新产品30多种,一批传统企业实现了转型发展、跟上了时代潮流。

2018年以来,陕西科技大学驻村帮扶干部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王石凹村进一步开展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主的产业帮扶工作。结合自然资料禀赋和前期一批批驻村工作队伍的实践经验,在梦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土鸡养殖基地)引入乌鸡鸡苗4000只;指导美洋洋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肉羊,目前存栏超过1000只;指导益参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存栏黑猪全部出售,改为养殖肉羊,目前存栏200只,以进一步提升合作社收益,打造王石凹养羊品牌;倡议建设了近5亩“爱心扶贫葱”示范园,为村民提供短效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一系列产品帮扶措施,2018年9月29日,村三个合作社以及集体经济共为贫困户分红11.9万元,每户1200元。

目前,王石凹村形成了以土鸡蛋、乌鸡、大葱、毛豆、肉羊等农副产品为主的产品链。陕西科技大学参与王石凹村农产品消费人数超过2000人,通过售卖土鸡蛋、乌鸡、大葱、给贫困户销售毛豆,仅通高校阵地已经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万元,带动贫困户118户309人。预期在2018年美洋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收益超过40万元,另外还通过寄养和代养模式带动贫困户取得一定的收益,梦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收益超过10万元,益参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收益超过8万元,“爱心扶贫葱”将实现收益约1.5万元,合计实现销售收入约59.5万元。

开展脱贫工作以来,为解决群众出行问题,陕科大党委多方协调,最终完成全村主干道、巷道及生产路共计8公里的道路硬化,累计投入320余万元;为保证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陕科大出资12万元,在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9盏,路灯不仅照亮了村庄也温暖了民心;铺设自来水管道600米彻底解决了全村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通过项目支持对村周边空地进行绿化,廊亭、护坡、村碑的修建更为美丽乡村锦上添花。为提升王石凹村文化基础设施,打造美丽乡村,2018年通过项目支持,历时4个多月,投入资金50余万元的王石凹村文化广场最终落成。文化广场设施齐全,承载了文体、会议等大型活动等要求,满足了农村文化生活需要,在增强了村民文化自信、改变精神面貌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陕科大支持修建的文化广场。

陕科大学子在村里绘制的文化墙。

村里养鸡场饲养的乌鸡。

关闭窗口